傍晚時分下班回家的時候,被小區(qū)門口一輛冒著淡淡青煙的腳踏三輪車所吸引,一陣烤地瓜的香味撲鼻而來,其中還夾雜著淡淡的二氧化硫的味道。走近之后,有點刺鼻的蜂窩煤燃燒后的氣味蓋過烤地瓜的香氣把我?guī)Щ剡h(yuǎn)去的童年時光,小時候家里就是用蜂窩煤來燒水、做飯和取暖的,頓時一種溫馨與親切感油然而生。
從讀初中開始我就離開了小村莊,直到大學(xué)畢業(yè)、參加工作、再到結(jié)婚生子,許多兒時美好的鏡頭也已淡出了記憶,但總有那么一點點殘存的影像卻被一個不經(jīng)意的線索串聯(lián)起來,喚起了深埋的回憶。
我的老家在齊魯大地的西部,南面緊鄰黃河,東面與泰山相距不到六十公里,可謂是泰山腳下,黃河之濱。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養(yǎng)育了燦爛的精神文明,但也帶來一些揮之不去的苦難生活。也許是小時候雨水比較多的緣故吧,每到雨季,黃河里的水就會漲的很快,甚至是沒過大堤里楊樹的樹梢,每當(dāng)這時,全村的青壯年就會去大堤上防洪,家里面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殘,大家就會在老族長的組織下去地里挖排水溝、幫助居住在低洼之處的鄉(xiāng)親搬到較高的地方去。但在黃河開閘泄洪的時候,排水溝里的水就會倒灌進(jìn)入田地里,甚至?xí)鼑麄€小村莊,此時四周是一片汪洋,蛙聲一片,弄得雞犬不寧,有的樹上還纏繞著令人膽戰(zhàn)心驚的蛇。等洪水退去,地里是枯萎的禾苗,街道上是污濁的淤泥,還有一些腐爛的樹枝和垃圾。
盡管那段日子很苦澀、也很艱難,但那卻是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,我們在大人的呵護(hù)下并未真正體驗到生活的艱辛。那時候沒有幼兒園,我們一些年齡相仿的小伙伴整天的聚在一起,春天爬樹刖柳條做哨子、夏天上樹摘桑葚、秋天鉆玉米地?fù)焓暗袈涞募t棗;有時還會頑皮的翻墻跳溝,與小伙伴們玩跳房子、打栮、捉迷藏一類的游戲。陪伴我兒時的玩具就是自己動手做的“洋火槍”,用木頭做的“嘎嘎”,還有印泥模、摔泥盆等游戲。那時是那樣的單純和天真,現(xiàn)在想來都覺得可笑,但卻是那樣地開心、快樂。
當(dāng)時農(nóng)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,每當(dāng)做飯之時,鄉(xiāng)親們就會撮上一簸箕玉米芯,或抱一捆麥秸桿,甚至是掃來的落葉來做燃料燒火做飯。傍晚時分,家家戶戶的煙囪里就會冒出裊裊炊煙,其中夾雜著柴草和小米粥的香味兒慢慢的散開,此時的村莊靜得像一潭水、美得像一幅畫,把整個村子浸染著就像仙境一樣。再后來鄉(xiāng)親們就開始使用蜂窩煤取暖做飯了。隆冬時節(jié),家家戶戶的屋子里就會壘上一個煤球爐,既燒水做飯又兼做取暖,雖然它燃燒時會釋放出一種二氧化硫刺鼻的味道,燃燒后會落下一層厚厚的爐渣,但是對全家人來說,寒冷的冬天圍坐在爐子的周圍,一邊取暖一邊烤點花生或者饅頭片之類的東西吃,就已經(jīng)很知足了。
又見青煙,又聞其味,喚起了我遠(yuǎn)去的苦澀但快樂的童年生活。炊煙里總是升起一種懷念,一種感動,一種熟悉的味道:暮色的炊煙里,一群孩童在嬉戲吵鬧,四周的小胡同里,一聲聲母親喚兒的聲音在響起“回家吃飯了……”。那聲音,在寧靜的鄉(xiāng)村上空和著炊煙久久的回蕩……